腸道是很重要的免疫器官
腸道黏膜組織集結了人體約70%的免疫細胞,再加上淋巴組織發達,科學家稱腸道為人體的免疫器官。
環境中有很多感染源(微生物、毒物、汙染等)在我們彼此間傳來傳去,為了能抵抗異物不讓自己生病,所有生物都各自演化出一套可以抵抗外物入侵的免疫系統,人體也不例外。科學的精進,讓我們理解,我們免疫系統有如精銳部隊般徹底執行預防與對抗疾病的功能。
既然免疫系統是為了要保護人體,因此與外界接觸面積最多、最廣的地方就會配備最強大的武裝部隊。黏膜組織與皮膚就是接觸外在環境面積最廣大的部位。
皮膚總面積大約2平方公尺,有堅實的角質層守護,幾乎所有的微生物都無法穿透。
黏膜組織的範圍,包括從口腔到肛門的消化道、鼻腔到肺部的呼吸道、泌尿道與生殖道,與皮膚相同,都直接與外界接觸。
呼吸會吸入空氣中的細菌與廢氣,當然細菌與廢氣也會被呼出,沒有被呼出的,呼吸道的黏膜液會黏住壞東西,然後藉由呼吸道的纖毛把壞東西往外推出去,再藉由咳嗽把黏滿髒東西的「痰」排出去。呼吸道與外界直接接觸,其黏膜組織會佈滿免疫重兵,但是相對於腸道,是小巫見大巫。
消化道很長,食物通過的速度緩慢。當我們吃喝,胃是第一個停留站,停留的時間約2~4小時;第二是小腸,長度平均5~6公尺,通過小腸需耗時3~7小時(時間可能更長);接著進入大腸,大腸大約長1.5公尺,但通過時間平均達10 ~15 小時。
意思是,經口吃進去的食物平均至少要24小時以上殘渣才會從肛門排出。
重點來了,食物並非無菌,雖然胃酸可以殺菌,但不可能通殺,必有漏網之魚,殘存這些少數的細菌,短時間之內就能大量繁殖。腸道裡的溫度、濕度非常適合微生物生長,養份又充足,加上停留的時間長,根本就是個完美的培養皿。根據統計,腸道黏膜上(尤其是大腸)住著數十兆隻的細菌。
相對於皮膚表面積小,又有角質層保護,黏膜沒有角質層,物理性防禦較弱,而腸道又很長、黏膜皺褶很多,小腸黏膜細胞表面的絨毛、微絨毛非常密集,腸道黏膜組織的表面積佔所有黏膜面積之大宗(大腸加小腸,表面積超過260平方公尺),這意味著感染源有更多機會入侵體內,因此,需要更多的免疫細胞巡邏、駐守。
根據研究統計,腸道黏膜組織集結了人體約70%的免疫細胞,再加上淋巴組織發達,因此,我們可以說腸道與胸腺、脾臟一樣,在人體免疫系統佔有一席之地,這也是為何科學家稱腸道為人體的免疫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