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作者:石原結實 醫師 福田 稔 醫師
整理:Cyril Peng
原因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在症狀的表現上很有特色,通常會出現摸起來硬硬的、略帶紅色的、發癢的,稍微從皮膚表面隆起的斑塊。而且有個常見特色是「抓到哪裡、癢到哪裡」,如果用指甲去抓沒有發作的地方,很快就會在搔抓處產生另外一個類似的斑塊,但這些看似嚴重、快速隆起的斑塊可能在幾小時後又自己消失。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來去如同一陣風的特性,又讓蕁麻疹有個俗稱叫做「風疹」。
和異位性皮膚炎不同的是,蕁麻疹任何年紀都有可能發生,而異位性皮膚炎對於老年人幾乎不會引起,因為缺乏引起發疹和炎症反應的體力。
蕁麻疹全身都有可能出現,主要症狀是皮膚腫脹、局部熱,但不會出現皮屑,而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在手足和頸部,會產生皮屑。
產生過敏的惡性循環主要原因,有遺傳、體質、家塵、灰塵、害蟲、塵蟎等的過敏原,壓力、加工食品、污染物等各式各樣的原因。
過敏原一旦進入到體內,淋巴球就會去把它排除掉,並且會接受巨噬細胞的指令,辨識異物為抗原,從T細胞對B細胞發出命令製作出攻擊過敏原的抗體免疫蛋白E。
再從帶有皮膚與粘膜上的IgE受體的肥胖細胞(Mast Cell)中釋放出組織胺等的化學物質。如此在和過敏原的反覆接觸中,就會使IgE體內蓄積超過一定的含量因而發生過敏。
無論是濕疹、蕁麻疹和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是因在肝臟和腎臟等器官的解毒和白血球的貪食作用無法完全為老舊廢物和有毒物解毒,就會從皮膚排泄出來所產生的現象。
然而,真正的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帶來的血液循環障礙。由於副交感神經佔優勢,血管過度擴張而無法收縮,造成血液堵塞,形成瘀血的狀況。
症狀
急性蕁麻疹來去一陣風,單一病灶很少超過一天,若病程持續周以上,則為慢性蕁麻疹,特點是出現大小不一的紅色膨疹,伴隨極度的瘙癢感,愈抓疹塊會愈大。
治療
西醫會使用類固醇藥物來做處方藥或是抗組織胺,關於抗組織胺的副作用部分我會再另外做一篇介紹。類固醇藥物並不是治本的藥劑,它只是一種抑制症狀的藥物。即使症狀能暫時止住了,但馬上又會再次出現,再繼續塗抹的話,症狀還是會反覆出現。
類固醇原本就是富腎臟皮質素賀爾蒙,但是藥物的類固醇藥物是從膽固醇合成而來,頻繁的反覆塗抹,會使膽固醇沈澱於皮膚上,和皮膚癢化。
一旦皮膚氧化變質之後,類固醇藥物就不大能排泄出來,進而會累積在皮膚裡面。
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是皮膚會萎縮和變薄,血管壁會變得脆弱,免疫力也會被抑制。此外,還會產生肥胖,月亮臉、致癌作用、失眠、白內障與青光眼、大腿骨壞死、類固醇潰瘍,骨髓成長受阻礙、促進老化、容易引發感染症等副作用。
最根本之道是能要改善血液循環,使得誘發過敏反應的物質排出體外。皮膚長出斑疹,是身體本身洗淨滯留體內毒素的反應。因復發作用而產生的紅腫皮膚和黃色濃液是為了讓氧化變值得類固醇能夠順利排出體外的治癒反應。
總而言之,停止用藥,促進氣血活絡,讓身體保持溫暖,促進排毒代謝是治本之道。
復發過程一定會產生,在復發期間內,顆粒球會增加,反而皮膚會惡化。一旦穩定之後,淋巴球也會增加。只要能夠安然度過復發作用的時期,症狀就能改善,白血球也能重新恢復平衡的狀態。